采茶女招聘从曝光伊始,“炒作”便被视为铁板钉钉的事实,因此,这样的认定,掀不起多大波澜。在一个炒作风行的年代,明星炒绯闻,企业炒噱头,媒体炒标题党,景区炒低俗,没点炒作似乎成不了“英雄”。不过,颇感意外的倒是景区的坦然,将所谓的“公关策划”演绎为一场公开的炒作。

  公开的炒作,意味着公开的玩弄。从曝光到群起攻之再到名声大噪,炒作的流程并不陌生,让人意味深长的并非景区的投机取巧,也并非大众倾巢而出的理性与批判,而是这一事件的结果。景区炒作方与的互动中,我们信心满满地架起的炮台,打算将低俗炒作直接秒杀,一时间板砖、唾沫星子和张牙舞爪。岂料,理想的丰满无法逾越现实的骨感,在卯足力气意犹未尽地抨击低俗的道德矮子之时,一个乾坤大挪移,成了最大的被利用者。

  一边在批判,一边被利用,这个身份转换是颇为尴尬的。公众所有企图救赎而衍生的指斥,被炒作方用“嫁衣神功”无情消解。再一个“借力使力”,所有的嗤之以鼻被成功催化为景区的营销热度,按当地的说法叫“网络反响强烈,目标基本达到”、“咨询很火爆,报名很踊跃”,景区从名不经传到赚尽眼球,成功地“火”了一把。

  紧接着,炒作功成身退,大白于天下,空余我们这群打着道德、理性旗号的讨伐者在原地念念有词,我们的双手似乎沾满了罪恶,亲手将这场悖逆文明的炒作送上荣誉加冕台。道德有罪,良知有罪,批判有罪,所有的正义沦为居心叵测者的猎物,在一个立体的社会,做平面的无用功,何其悲哀,何其无所适从。

  最终采茶女招聘事件草草了事,这场公开的戏弄或是炒作的狂欢。但游离社会公共价值体系之外狂欢是注定空洞的。一切只是歌舞升平,空洞之余,徒有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不解、愤懑、与精神困乏。

  浮躁的意识形态,粗野的出名之路注定是穷途末路,一时的关注快感也只会是回光返照。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,拿不出干货的景区,也注定承载不起倾泻而下的焦点热度,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平庸所淹没。因为,民众愤懑之时,亦是开始决定弃之若敝履之际。

  一顿爆炒于无形,炒作手法日益轻车熟路,炒作对象愈发普罗遍及,一再被或公开或不公开地被戏弄。炒掉了公信,炒掉了良知,也势必逼退社会所坚守的道德伦理底线,那么,谁该为之埋单?(熊志)